本团队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高明远教授领衔,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致力于重大疾病的分子影像预警及机制,高灵敏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分子影像方法学开发,放射性药物研发及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医学转化的研究。
中心实验室面积1000多平方米,涵盖化学合成、分析表征、细胞生物学、动物成像等实验室。中心拥有价值2000多万元的用于分子影像学、材料学、药学、生物学研究的高端设备(见图1),主要包括小动物SPECT/CT、小动物MRI、小动物多光谱光声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小动物三维生物发光成像系统、小动物活体上转换荧光成像系统、上转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多功能酶标仪、激光动态光散射仪等。
已发表的学术 论文101篇。 【其中SCI论文: 101篇,EI论文0 篇】
已授权的专利:0项。【其中国际专利 0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 0项】
已授权的软件著作权:1 项
已获批的项目:17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 个、省部级项目8个、市区级项目 1个、企业合作项目 0 个】
高明远
教授
研究方向:功能无机纳米晶体的液相控制合成; 无机纳米晶体的光学性质及磁学性质研究; 无机纳米晶体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无机纳米晶体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有机/无机纳米晶体功能杂化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质研究。
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1996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的博士学位,同年获德国马普学会奖学金和德国洪堡奖学金赴德留学,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到化学所工作至今。2013年被聘为苏州大学讲座教授、兼任分子影像和核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无机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CS Nano, Small, Biomaterial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他人引用超过6000余次。2014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科学通报》特约编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战略规划委员会”委员(2013-);历任第十、十一届化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03);
李桢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多模态分子诊疗探针的制备、表征和修饰; 多模态分子诊疗探针与蛋白、细胞的相互作用;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的活体诊断与治疗。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16)、“江苏省第五批特聘教授”入选者(2014)、德国洪堡学者(2006)和澳大利亚Queensland Smart Futures Fellow (2009)。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之后9年间先后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德国锡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洪堡学者、以及研究员,于2014年到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工作。长期从事无机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多功能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的相关研究。目前已转让发明专利2项,申请国际专利2项,撰写英文专著2章,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40%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国际期刊,论文被引3200余次(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有8篇)。研究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和苏州市科技奖(2015)。在国外工作期间主持过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研究项目十余项,2014起主持基金委面上项目和江苏省特聘教授的人才项目。此外,应邀担任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Biomaterials;Small; Nano Res.; Nanoscale等十余家知名杂志的审稿人和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基金会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的项目评审人。
史海斌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智能型分子探针的设计、构建及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 有机小分子探针在蛋白酶标记、活性示踪及药物靶标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药物分子(含放射性药物)的合成及筛选
现为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教授。2006年于苏州大学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2006-2011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2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从事研究助理工作。2012-2014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医学院分子影像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致力于智能有机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在肿瘤药物靶标分析和重大疾病(包括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几年已经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如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l. Ed.、Chem. Comm.、J. Mater. Chem.、Nat. Protocol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共2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3篇),引用近700次,参与撰写英文书籍1部,拥有国际专利3项。2016年入选国家中组部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2016年1月起受邀担任Proteomics和Proteomics Clinical Applications等国际期刊的编委。目前主持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及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
王立功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生物医学成像方法研究; MRI图像分析、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的人体肌骨系统的功能整合等方面的研究; 医学图像处理、科学可视化及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
教育经历: 1989年9月 — 1993年7月,在南通纺织工学院 (现:南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专业方向为机械制造工艺及其设备,1993年7月获南通纺织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其设备专业学士学位。 1996年9月 — 1999年2月,在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CAD和专家系统,1999年2月获东南大学机械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 1999年3月 — 2004年1月,在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2004年1月获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3/03 — 今,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6/09 — 2013/02,美国纽约大学Langone医学中心,生物医学成像中心,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 2006/06 — 2006/08,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医学影像系,副研究员。 2004/02 — 2006/05,清华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博士后,2005/01聘为副研究员 1993/08 — 1996/08,国营第5308厂(江苏.扬州),纺控分厂,助理工程师。
许玉杰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受体介导的肿瘤放射性靶向诊断与治疗药物研究; 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新型放射性内污染核素的促排药物研究; 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新型超强自由基清除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副教授,放射医学硕士生导师 1990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获医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兼任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学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同位素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编委,《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放射医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8-1999到日本原子力研究所从事重离子束对生物分子的辐射效应的研究,重点是定量分析电离辐射的自由基产量。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肿瘤的放射性靶向治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纳米靶向药物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曾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及江苏省教育厅、卫生厅的研究项目2项,参与国防科工委重点项目一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30余篇相关学术研究论文。 1980.9-1985.6 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放射医学专业本科学习,医学学士 1987.9-1990.6 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放射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医学硕士 2002.9-2008.6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医学博士 1985-1987 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放射生物学教研室,助教 1990-1998 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基础核医学教研室,讲师 1981-1999 日本国家原子能研究所(高崎)生物技术研究室,外国研究员 1999–2002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基础核医学教研室,讲师 2002- 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室主任
活体小动物SPECT/CT影像系统
性能参数:静态检测器矩阵,采用3个超大的NaI晶体(尺寸为595 mm x 472mm x 9.5mm); 19英寸触摸屏,用于扫描参数的输入、管理控制平台、动物床的光学定位;小鼠和大鼠全身扫描,聚焦扫描。
操作人员: 分析人员: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
小动物磁共振成像(MRI)系统——MR Solution MRS 3000
性能参数:磁体采用低温超导技术; 磁场强度:0.1-3.0T; 磁体孔径:310 mm;FOV: 138 mm ′ 150 mm;磁体尺寸:100 cm(长度)′ 85 cm(直径); 磁场均匀度:DSV:80 mm +/- 0.1 ppm;135 mm +/- 1 ppm;
操作人员: 分析人员: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
小动物多光谱光声断层扫描成像系统——MSOT inSight/inVision 256
性能参数:激光波长调节步进:1 nm; 波长调节误差:<0.5 nm; 超声侦测器阵元:256阵元,曲面聚焦侦测器使整个图像截面具有均一分辨率; 超声侦测器通道数量:256通道; 超声接收方式:270°弧状均匀接收;
操作人员: 分析人员: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
小动物三维光学活体成像仪——IVIS Spectrum
性能参数:电制冷方式,成像时CCD正常工作温度达到绝对-90℃,温度可视化; CCD尺寸:327 ′ 27 mm;像素400万以上,分辨率:£20 mm; 暗电流:<3.0 ′ 10-4 e-/pixel/s(<100 electrons/s/cm2);
操作人员: 分析人员: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
上转换活体荧光成像系统——IVIS Lumina XR III
性能参数:电制冷CCD,制冷温度低于- 20 ℃;像素:大于400万像素; CCD尺寸:大于25 mm×25 mm; 可以采用对称/非对称方式对像素进行合并方式; 动力学范围:>4 ; 位深:16 bit,超过65,000级灰阶;
操作人员: 分析人员: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