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
团队简介

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研究的学科构成包括:草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分子与进化生态学、数学生态学、以及环境生态学。实验室定位于植被生态的应用基础研究。

团队亮点

本实验室以草地科学研究所为主体,以草地与湿地为研究特色,凝聚了东北师范大学有关生态科学研究的所有力量。

团队细分研究方向
草地生态与草地管理
草地生态与草地管理
湿地生态过程及功能
湿地生态过程及功能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
团队研究成果汇总

已发表的学术 论文0篇。 【其中SCI论文: 0篇,EI论文0 篇】

已授权的专利:0项。【其中国际专利 0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 0项】

已授权的软件著作权:0 项

已获批的项目: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0 个、省部级项目0个、市区级项目 0个、企业合作项目 0 个】

成果实物图
团队动态
2010-09-01
杨允菲教授主持《生态学》精品课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1-10-01
王德利教授当选为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杨允菲教授、张继权教授当选为中国草学会理事
2014-08-01
王德利教授参加第五届中-日-韩国际草地会议

带头人介绍

王德利

教授

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

 王德利,男,1981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任草地科学研究所所长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带头人社会兼职

国际草原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东亚和南亚代表)、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草原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生态学会秘书长,"草地学报"常务编委、"生态学杂志"、"植物生态学报"、"草原与草坪"、"植物研究"、"牧草与饲料"与"生命世界"等杂志编委,长春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成员、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

研究团队

郭继勋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盐碱化草原的改良与治理

郭继勋,吉林省九台市人,1953年6月出生。197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1986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项目15项。

杨允菲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植物种群生态学;草地生态学;退化生态学

1996年6月任生命科学学院学科组委员;1998年9月获得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998年10月被聘任为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态学课程的主讲教师,聘期4年;2000年7月被学校聘任为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国家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植被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态学博士生导师。

穆春生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牧草与作物育种学;牧草与作物栽培学;牧草与作物解剖学

穆春生,1982年7月和1987年7月于延边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到1990年10月为止,留毕业学校任植物教研室、作物栽培教研室教员,主要从事植物解剖、分类,水稻与烟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0年10月后,调到长春市农业科学院,主持和参加了烟草、水稻新品种选育与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多项,从中获得省级科技奖励5项。现任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教授。

邢福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植物种群生态学、草地生态和湿地生态研究

邢福,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1986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原哲里木畜牧学院)草原系草原专业攻读本科,随后在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曾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原哲里木畜牧学院)草原系任教;在俄罗斯工作,任俄语翻译。2002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东北师范大学工作。

王岭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放牧生态学;动物采食生态学

王岭,女,1974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自2002年以来系统地开展了有关草地植物与动物之间互作关系的各方面研究,已对放牧动物采食及其与草地植物间互作关系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获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与突破,并先后在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Oikos、Oecologia,Landscape Ecology等国际本学科领域的主流刊物上发表。

高英志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放牧生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草地生态学

高英志,男,出生于1973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共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际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2项,参与973项目2项,国际重大合作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5篇;参与编写著作2部,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荣誉/奖项

2013
吉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1
吉林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2010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主办期刊

:草地学报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生态学报

教学情况

本科教程
普通生态学;生态系统分析与建模;现代生物学进展
研究教程
草地生态学;草业科学实验技术方法;放牧生态学;现代生物学进展;生态学方法论;现代生态学进展
教学荣誉
王德利教授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也是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

实验室概况

2300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

性能参数:根据凯氏法可以独立进行氮含量测定的自动化仪器。它可以按照稀释、试剂加入、蒸馏、滴定、废液处理、计算、报告的分析顺序依次自动执行,结果与12个可供选择的浓度单位输出在显示器上或打印出来,仪器可以自动扣除空白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补偿,测试工作范围在0.1-200毫克氮之间,测试时间为4-5分钟。

操作人员:某某 分析人员:某某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王德利

Isoprime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性能参数:

操作人员:某某 分析人员:某某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王德利

HP-1050高效液相色谱仪

性能参数:

操作人员:某某 分析人员:某某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王德利

主要科研项目

家畜采食对草地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响应与行为适应机制研究

项目来源:

项目经费:21.0万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基于对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草食动物是探索植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的认识,本研究拟以大型草食家畜-绵羊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天然草地受控放牧实验与舍饲自助餐实验,通过比较研究法,在动物采食行为特征、生产性能状况和营养状况三个层面,开展绵羊对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响应实验研究;分别从物种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功能群多样性、功能性物种以及不同功能物种组合效应等角度全面地分析植物多样性变化对绵羊采食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探讨放牧家畜对复杂多变采食环境的行为适应对策,揭示放牧家畜的采食策略;本项目从植物多样性角度开展动物采食行为研究工作,不仅对于深化动物采食理论、有效地进行草食家畜放牧管理,提高草食动物生产,同时对恢复或维持植物多样性、保护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羊草花芽分化机理与主要调控因子研究

项目来源:

项目经费:20.0万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羊草是一种以根茎进行营养繁殖为主的多年生禾草。在自然状态下,有性繁殖力弱。如何提高羊草种子产量,涉及到生态环境治理、畜牧业发展等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抽穗率低是影响羊草种子产量的瓶颈,它直接受控于花芽(幼穗)分化的数量与质量。为此,本项目进行了羊草花芽分化的解剖学、生理生化学和主要调控因子的研究,并取得了在整个生长季,营养芽和花芽均存在,但春秋两季是花芽分化和发育的高峰,秋季分化和发育花芽的早晚和多少,是限制羊草种群抽穗整齐度和抽穗率的要因;羊草部分营养枝茎尖分生组织已完成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部分羊草营养枝是"没有抽穗的生殖枝";为了提高当年和下一年羊草种子的产量,可分别采用在春季的5月中旬~6月中旬施肥,以及上一年秋季的8月上旬~10月上旬进行浇水的调控技术措施;羊草母株以产生低比例根茎芽和高比例分蘖芽的扩展和丛生联合生长方式,以年内和年间的芽、子株、母株之间的不断循环,年复一年地维持着种群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机制等多项新的重要结果。为阐明花芽分化的机理与机制,全面揭示内、外在因子影响花芽分化发育规律,提高羊草种子产量提供了科学基础理论依据。

松嫩草地植物群落根系动态及光合产物分配对降雨和增温的响应机制

项目来源:

项目经费:30.0万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本项目基本上按照项目计划书规定的时间段和内容,主要结合采用向内生长土芯法和微根窗法,对东北松嫩草地在不同降雨量和增温条件下,地下生态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本研究较准确的量化松嫩草地地下净生产力及根系周转速率,也揭示控制地下净生产力形成、根系周转速率及光合产物分配模式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发现在不同降雨梯度上增加降雨显著地增加地上、地下净生产力,也显著地增加了光合产物的地下分配量,同时根系的周转有加快的趋势。而减少降雨对地上、地下净生产力、光合产物的地下分配以及根系的周转影响不十分显著。说明松嫩草地生产力对减少降雨有强的弹性,有很高的稳定性,根据IPCC报告,北纬40-50度在未来有降雨增加的趋势,因而增加降雨能够增加地上、地下生产力对当地的草原牧业是一个利好因素,同时也能够增加松嫩草地土壤碳的封存量,因为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的来源。同时增温对地上净生产力影响不显著,而增温显著地增加地下净生产力,同时植被的地下光合产物分配量增加,根系的周转加快。同时增温和降雨量有很高的耦合作用,只有在降雨较丰沛的年份,增温对地下净生产力和周转的影响才越明显。这些基本数据对理解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机制、有效地进行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以及推动草地根系生理生态学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指导意义。本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一名,硕士研究生3名,主持一次根系研讨会,参加3次国际会议,访问了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教授到东北师大松嫩草原站进行了访问。发表SCI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还有两篇SCI论文已经投稿。

东北草原异质生境芦苇生活史策略及适应调节机理

项目来源:

项目经费:30.0万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芦苇是一种世界广布的禾本科植物,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均较高。在东北草原旱湿和盐碱异质生境系列开展芦苇生活史策略及适应调节的种群生态和生理生态学的比较实验或原位取样研究,内容包括异质生境芦苇种群营养分株与生殖分株可塑性生长及空间变化规律、分株生产力、构件物质分配规律、不同龄级根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组成和含量的季节动态;盐碱胁迫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苗期耐受性生理特性;异质水分生境系列天然营养株耐受性生理特性、芽库芽流、根茎与芽的年龄结构等。在天然异质生境系列芦苇种群时空动态的研究中,揭示了营养分株与生殖分株生长与物质分配的季节动态、空间可塑性、差异性及普遍异速生长与分配的规律性;构建了芽流模型。发现了各异质生境芦苇种群根茎均由6个龄级组成,并且休眠芽比率和已萌芽比率均随着龄级的增加呈明显的逆向变化,即休眠芽比率呈极显著直线下降,萌发芽比率则呈极显著直线增高,以及各龄级的死亡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并不呈现规律性变化。揭示了生长季初期不同龄级根茎营养物质储藏力及随着龄级增加的变化规律。在芦苇种群生活史格局调节中,揭示了根茎和芽等构件结构、分株生产力及构件物质分配等种群数量特征对生境异质性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及其调节规律。建立了植物生长、繁殖、分配、芽流定量分析方法。在生理生态原位取样研究中,获得了芦苇根茎长寿和衰老的物质积累与糖分维持的证据,揭示了诸如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过氧化物酶(POD)等对旱地和盐碱胁迫逆境中芦苇长期生存和持续更新的生理调节作用;揭示了芦苇种群营养分株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在异质生境间和不同叶龄间的差异、不同叶龄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在模拟实验研究中,发现了盐、碱两种胁迫下芦苇种子的萌发率均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呈极显著的线性减少。获得了盐胁迫对芦苇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碱胁迫,但碱胁迫对胚芽和胚根的抑制作用强于盐胁迫的重要结果。发表相关论文9篇,2篇被SCI收录,6篇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1篇发表在国内一般刊物。有6名研究生参加本项目研究,1人已获得博士学位,1人已获得硕士学位。

科技服务

文献检索与分析 专利检索与分析 样品测试与分析 实验设计与操作 产学研联合开发 标准研制与咨询 共建研究中心 研究资源对接 企业资源对接 承办专业研讨会

合作需求

跨领域研究合作 中试/产业化合作 其他合作需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