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
团队简介

该组主要的固定成员是8个,主要研究的是末态动量空间粒子方位角分布傅里叶展开式的第一项直接流和第二项椭圆流。

团队亮点

STAR组也是一个国际的合作组织,有超过400个物理学家以及专家正 在此努力工作,尝试通过极高能量的核核对撞去了解早起宇宙及物质 的最小组成单元的性质。

团队细分研究方向
集体流
集体流
电荷平衡函数纵向平移不变性
电荷平衡函数纵向平移不变性
重味物理
重味物理
团队研究成果汇总

已发表的学术 论文11篇。 【其中SCI论文: 8篇,EI论文3 篇】

已授权的专利:0项。【其中国际专利 0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 0项】

已授权的软件著作权:0 项

已获批的项目:2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 个、省部级项目0个、市区级项目 0个、企业合作项目 0 个】

成果实物图

带头人介绍

刘峰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高能核核碰撞中的集体运动

男,华中师范大学粒子物理研究所教授,曾在在巴黎大学和CERN 访问,从事NA27 实验组的泡室实验研究和在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访问,从事BES 的数据分析。在日本KEK 做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参加AMY国际实验协作组,从事TRISTAN 电子-正电子对撞实验研究2001年: “高能软、硬过程多粒子末态的分形性质” 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四获奖人)。 2005年:“高能强子-强子和核-核碰撞中末态粒子的关联、起伏和集体流的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带头人社会兼职

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团队

李治明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高能实验物理理论与唯象学

男,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高能实验物理理论与唯象学。2002 - 2004: 荷兰奈梅亨大学物理系, 研究EHS/NA22实验上的电荷起伏关联。 2004- 2005: 荷兰奈梅亨大学物理系, 研究EHS/NA22实验上的系统熵。 2006- 2009: 华中师范大学粒子所/美国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 研究RHIC/STAR实验(质心能量~200 GeV)上的电荷平衡函数和起伏 2010-今:华中师范大学粒子所/美国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 研究RHIC/STAR实验上的夸克胶子等离子相变的临界起伏和关联。

罗晓峰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高能重离子碰撞,高阶涨落与关联,QCD临界点,QCD相图。

男,副教授,男,1983年生于重庆。 首次系统地在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 上的STAR实验合作组中开展金核金核碰撞数据的逐事件净质子数分布高阶矩实验研究。在Science(1篇), PRL(2篇), PLB(1篇), PRC(2篇)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受到关注,连续两届被主办方邀请在“QCD临界点与解禁闭”(CPOD2011, CPOD 2013)国际会议上代表STAR合作组作大会报告, 并在WWND2011, SQM2011, QM2012,ATHIC2012等国际会议上做分会报告。 2012年获“晨光杯”中国物理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期刊Journal of Physics G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各1项。主讲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裴 骅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的射流

男,华中师范大学粒子物理研究所讲师。2012 年,加入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粒子所),从事核物理科研工作。目前集中于 RHIC-STAR 实验数据分析,及其物理图像阐释。 2009-2012 年,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物理系,Chicago, IL, U.S.A. 博士后,在 Olga Evdokimov 教授指导下,参与 RHIC-STAR 研究工作 2001 – 2008 年,艾奥瓦(衣阿华)州立大学,物理系,Ames, IA U.S.A. 攻读并取得 核物理 博士学位,主要在 Craig Ogilvie 教授指导下,参与 RHIC-PHENIX 研究工作 1995-200 年,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进行本科学习。获得 科学(物理专业)学士 和 计算机科学 (软件专业)学士 学位。 自 2000 年 8 月起 加入 美国物理学会,并多次参加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

施梳苏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

男,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曾经参加多项国家项目RHIC能量扫描下鉴别粒子椭圆流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主持。 RHIC最高能量重离子碰撞下多重奇异及含粲夸克粒子椭圆流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和国家973计划,高压缩重子物质的物理实验研究,骨干成员。 和RHIC能区集体运动性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排名第二

王亚平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

男,华中师范大学粒子物理研究所副教授。围绕ALICE电磁量能器开展工作,包括前端电子学(FEE)板的系统测试与噪音处理并完成FEE板作为LHC/ALICE国际合作组成员,围绕ALICE实验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工作,参与或主持多项相关课题项目。 的升级、区域触发 单元(TRU)电子学板固件中L0触发的峰值寻找算法设计和ALICE/EMCal探测器新型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CSP)的研制。该方面的工作已与 Hans Muller博士合作完成并被合作组采纳使用。2)与周代翠教授一起组织和实施ALICE/DCal探测器模块的建造项目,并负责该建造项目的具体工作。 该工作已于2010年11月份开始顺利启动,计划于2011年7月份完成。

吴元芳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是高能物理唯象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博士学位。曾应邀到奥地利、德国、荷兰、意大利、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她曾经是“首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也是“第四届中国青年奖”的获得者。先后主持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的子项目。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获奖人)、 两次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分别为第一,二获奖人)。2005年她指导的博士论文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许 怒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1)证明了夸克解禁闭、部分子集体运动,并对其性质特征进行了研究。2)在RHIC能区的能量扫描实验,对寻找强子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相变边界,寻找相变临界点有着重大意义。3)反超奇异核

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后,曾 研究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AGS(质心能量~5 GeV)上的集体扩张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Director Fellow, 研究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质心能量~20 GeV)上的集体扩张。1997 – 2001: 劳伦斯国家实验室Divisional Fellow, 研究相对论重离子加速器RHIC(质心能量~200 GeV)上的部分子。

荣誉/奖项

2001
2001年: “高能软、硬过程多粒子末态的分形性质” 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四获奖人)。
2005
2005年:“高能强子-强子和核-核碰撞中末态粒子的关联、起伏和集体流的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主办期刊

教学情况

本科教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普通物理学,二级物理实验
研究教程
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高能物理导论、粒子物理

科技服务

文献检索与分析 专利检索与分析 样品测试与分析 实验设计与操作 产学研联合开发 标准研制与咨询 共建研究中心 研究资源对接 企业资源对接 承办专业研讨会

合作需求

跨领域研究合作 中试/产业化合作 其他合作需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