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
团队简介

课题组一向秉持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在加强学术培养的同时,注重研究课题的实际应用,努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自课题组成立以来,承担多项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及大量横向课题,培养了1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为道路与机场相关行业输送了一批人才。主要研究方向:路基工程、智能铺面、机场建设与管理

团队亮点

在加强学术培养的同时,注重研究课题的实际应用,努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团队细分研究方向
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
机场建设与管理
机场建设与管理
团队研究成果汇总

已发表的学术 论文10篇。 【其中SCI论文: 0篇,EI论文10 篇】

已授权的专利:0项。【其中国际专利 0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 0项】

已授权的软件著作权:0 项

已获批的项目:1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0 个、省部级项目1个、市区级项目 2个、企业合作项目 0 个】

成果实物图
团队动态
2007-04-01
本课题组参与完成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水毁防治技术的研究》
2010-01-01
课题组主持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3-11-01
课题组师生赴美国参加第93届TRB会议
2015-04-01
课题组两个国家863计划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
2007-01-01
课题组和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共同参与完成“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

带头人介绍

凌建明

教授

研究方向:道路路基工程、机场场道工程与管理。

1966年11月出生,浙江湖州;1993.01~1994.12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博士后;1994.12~2000.07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副教授;2000.07~ 同济大学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教授;2001.04~ 同济大学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博士生导师;1998.07~2003.02 同济大学道路工程教研室 主任;2002.01~2002.03 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交通政策综合研究 所访问学者;2005.02~2005.05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 访问教授;2003.02~2010.07 同济大学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主任;2003.07~ 机场工程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2010.07~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副院长人。主要研究方向:道路路基工程、机场场道工程与管理。

带头人社会兼职

同济大学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主任; 机场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

研究团队

袁捷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机场飞行区基础设施管理

袁捷,男,1971年2月生,博士,副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机场场道工程结构设计与评价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发表论文近60篇,其中EI收录10篇次,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民航行业技术规范的编制2本,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7次。袁捷一直从事民用机场铺面工程结构设计与评价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民用机场飞行区设施维护与管理方面进行了多年研究工作。曾参与大型军用运输机场场道工程建设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复杂条件下机场跑道加铺工程技术研究(民航总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7)等课题研究工作。作为课题主要参加人员,承担了二十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两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4,7),三项成果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4,4,6),以及一项国家863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

赵鸿铎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智能铺面结构与材料;机场道面结构设计;机场道面养护与管理。

参加工作10余年,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交通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科研课题。通过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元技术、累积损伤原理和通行-覆盖率概念,初步建立了我国机场沥青道面结构设计新方法。在姚祖康教授的指导下,建立了面向路面维护的GIS数据模型,实现了里程桩定位参照系统,并研发了上海市公路设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较早研究了以空间为核心的路面信息采集、管理、定位、分析和预估等技术问题,并实现了GIS与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结合。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国际同步开展了智能铺面技术研究,考虑压电换能器与路面的协同作用,研发了路面能量收集系统,为基于压电器件的铺面智能化模式提供了支撑,并为铺面智能化提供了可能的能量供应方案。 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纳入国家一级工法1部、行业标准1部、地方标准1部;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余篇;参与出版教材3部。曾获得交通运输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同济大优秀青年教师”和“同济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黄琴龙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路基路面工程

10多年来,在道路路基、路面设计理论与工程技术应用等领域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共参与多个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具体项目有: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和“加筋土路基力学行为与设计方法的研究”、上海市科委项目“公路改扩建关键技术研究”和旧水泥混凝土“碎石化”技术力学机理及施工工艺研究”、上海嘉金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短工期条件下高速公路桥头引道沉降控制技术研究”、依托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拓宽工程的“软土地区高速公路拓宽路基路面关键技术研究”等。

钱劲松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特殊路基设计理论与实用技术;公路长期性能监控与维护技术。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平衡湿度状态下高地下水位粘土路基永久变形特性与预估模型研究)、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项目(低基质吸力黏性路基土浸湿曲线特征与模型)等科研项目,参与国家863项目(公路设施动态维护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国际合作项目(基于加速加载试验的沥青路面结构系统行为和损坏模式研究)、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季冻区公路对极端气候的快速维护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高速重载交通路基变形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通过研究,揭示了路基拓宽工程中路基路面结构的损坏模式,提出了系列适应于特殊工程环境的实用工程技术和处治措施;运用自动监测和远程传输技术,以及非饱和土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描绘了自然环境和行车动载作用下的路基长期性能衰变规律,初步构建了路基合理高度的确定方法。 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及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参编国家行业标准1部;参与出版教材1部;申请专利2项。先后入选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上海高校青年科研骨干培养计划(晨光计划)、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

荣誉/奖项

2000
上海市市政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0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1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3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04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5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6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7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CADG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8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9
中国民用航空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9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9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9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9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0
中国民用航空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0
中国民用航空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办期刊

:同济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
:西部交通科技
:公路学报
:建筑材料学报
:中 国 公 路 学 报

教学情况

本科教程
《路基工程》;《铺面工程设计》;《机场规划与设计》;《铺面工程》;《机场规划与设计》;《土力学》;《路基工程设计》;
研究教程
《特殊路基工程》;《机场总图与场道工程》;《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特殊路基工程》。
教学荣誉
1999年 凌建明 获得同济大学第四届校优秀青年教师 荣誉;2011凌建明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荣誉。

实验室概况

Evd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

性能参数:机械部分总重量30.0kg;加载装置;落锤重量(包括圆形手柄) 10.0kg;导杆重量(包括阻尼装置、导向杆、挂钩装置) 5.0kg;最大冲击力7.07KN;冲击持续时间18.0±2ms;荷载板;直径300.0mm;厚度20.0mm’重量15.0kg;主机:电源6节5号(碱性)电池;沉陷值测量范围0.1~2.0mm±0.02mm。

操作人员: 分析人员: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

主要科研项目

平衡湿度状态下高地下水位粘土路基永久变形特性与预估模型的研究

项目来源:

项目经费:20.0万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路基永久变形是湿度和应力耦合场的长期累积效应。高地下水位地区,黏土路基发生湿化、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过量永久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项目通过预埋TDR湿度传感器和钻芯试验,于四条高速公路现场实测了潮湿多雨地区路基平衡湿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表明地下水位导致的毛细作用是路基湿化的主因,平衡含水率较最佳含水率提升5%左右,而降雨入渗和大气蒸发可导致路基湿度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鉴于路基运营过程中湿度状态的实际变化路径为最佳含水率提升至较高的平衡含水率,故项目以浸湿曲线替代传统的干燥曲线进行黏土路基湿度预估,通过路基土湿化设计和滤纸法测试基质吸力,发现在高含水率和低基质吸力范围内、以重量含水率表征SWCC时,采用简化的半对数线性模型进行浸湿曲线拟合是方便而且可行的,压实度显著影响浸湿曲线特征,由90%提高至96%后,储水系数下降1/4左右,塑性指数与浸湿曲线参数呈单调增减关系,故选取塑性指数和压实度为预估参数,建立了基于物性参数的土水曲线模型,提升了路基湿度的精确预估,也是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实用化的尝试。进一步,针对既有永久应变模型或针对饱和土、或针对最佳含水率状态路基土的现状,开展了高含水率状态下压实路基土的室内重复动三轴试验,揭示了路基土物性参数、压实状态以及含水率水平对永久应变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压实路基土永久应变宽域计算模型及其参数取值方法。最终,应用所建立的永久应变计算模型,考虑交通荷载横向作用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荷载应力深度传递衰减的非线性,建立了永久变形的分条分层总和法,描绘了不同湿度状态时路基永久变形的分布形态。依托项目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7篇,获批和申请专利各1项,培养研究生3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3次。

科技服务

文献检索与分析 专利检索与分析 样品测试与分析 实验设计与操作 产学研联合开发 标准研制与咨询 共建研究中心 研究资源对接 企业资源对接 承办专业研讨会

合作需求

跨领域研究合作 中试/产业化合作 其他合作需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