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
团队简介

感知矿山物联网科技创新团队是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7月批准建设的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之一。创新团队带头人丁恩杰,团队有院士1人,教授12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

团队亮点

研究中心通过四年的不断研究与探索,在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发明了许多新的技术产品、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利用中国矿业大学源深知识发现系统查询显示:“国内很多机构涉及物联网与感知矿山的研究成果,中国矿业大学处于第一位”;“我校物联网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的成果处于全国从事物联网与感知矿山研究的前列”;从全球来看,目前从事“感知矿山”、“物联网”研究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但是在从事“感知矿山物联网研究”方面,我国和美国的研究最多,且我国的研究成果遥遥领先排名第一、美国排名第二。

团队细分研究方向
研究突破感知矿山物联网关键技术
研究突破感知矿山物联网关键技术
团队研究成果汇总

已发表的学术 论文138篇。 【其中SCI论文: 80篇,EI论文58 篇】

已授权的专利:6项。【其中国际专利 0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 0项】

已授权的软件著作权:0 项

已获批的项目:2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1 个、省部级项目8个、市区级项目 1个、企业合作项目 0 个】

成果实物图
团队动态
2015-01-01
丁恩杰教授应邀出席“建设矿业强国高层论坛暨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启动会”
2015-04-01
2015年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智慧矿山主题论坛在中国矿大举行
2015-04-01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感知矿山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验收

带头人介绍

丁恩杰

教授

研究方向:感知矿山与采矿安全、数字矿山与数字减灾、灾变遥感与灾害测量、矿山开采沉陷与控制、空间信息理论与方法、地球系统空间格网

1966年11月出生, 江西宜春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采矿工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0,矿压探测)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数字矿山)获得者。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感知矿山(物联网)中心执行主任、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二级教授;兼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3S与沉陷工程研究所所长、东北大学测绘遥感与数字矿山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985首席教授(数字减灾)。

带头人社会兼职

现为国际对地观测联盟用户接口委员会(GEO-UIC)委员,IEEE地学与遥感学会遥感应用委员会前任主席、GEO-IEEE GRSS联络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GIS协会理事、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技术委员会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委员会委员。兼任核心期刊《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副主编、《科技导报》常务编委,期刊《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地理信息世界》、《矿山测量》、《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编委等

研究团队

姚建铨

主任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

男,1939年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激光与光电子科学家。目前任国家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物联网专业教学指导小组顾问、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主任。1965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1980-198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及加州大学作访问学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申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技术,矿山通信与信息化

男,1957.1,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规划与产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煤炭学会资深会员,国家863项目初评专家,江苏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技术,矿山通信与信息化。近年来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1项,省煤炭厅一等奖1项,目前,主持国家经贸委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完成省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0篇论文被Ei收录,7篇ISTP检索。出版专著3本

周福宝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智能通风、煤矿瓦斯与煤自燃防治工程科学研究

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等学术职务,兼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Mining Engineering》、《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煤炭工程》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智能通风、煤矿瓦斯与煤自燃防治工程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霍英东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基金等纵向课题10余项和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参加各类纵、横向课题4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2、4)、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6)、省部级一等奖5项;13项授权发明专利(第1发明人9项)均获得转化与工程应用;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各1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Applied Clay Science》、《Journal of Fire Sciences》、《Fire Technology》、《煤炭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收录14篇次、EI收录41篇次);作为篇副主编撰写了《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参与制定国家安全生产标准1项。获中组部首届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等人才或荣誉称号。

丁恩杰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监测监控与现场总线、信号处理、故障诊断

男,1962年4月,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物联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监测监控与现场总线、信号处理、故障诊断。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参加科研项目数十项,包括煤炭部重点基金1项,煤炭部“九五”攻关项目1项,江苏省应用基金项目1项,国家经贸委信息化项目1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国家安全生产监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年来出版专著2部,出版研究生教材1部,发表论文40余篇。

赵小虎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矿山通信、监测监控、计算机网络、智能计算等方面的研究

男,1976年6月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参加工作,2007年获博士学位,中国矿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矿山通信、监测监控、计算机网络、智能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部级重点基金项目三项。获得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校级二等奖1项。参与编写专著2部,发表论文多篇,其中EI收录8篇。

胡延军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煤矿井下无线自组织通讯网络煤矿物联网、煤矿信息化以及煤矿综合通信平台

男,1974年出生,中共党员, 副教授,2008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中国矿业大学任教。研究兴趣包括:煤矿井下无线自组织通讯网络煤矿物联网、煤矿信息化以及煤矿综合通信平台等。发表论文30余篇(SCIE收录1篇,EI收录10篇)。获省部级奖励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其省部级项目3项,各类纵向项目8项。目前参与在研“十二五”支撑项目2项。

刘鹏

博士,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为并行计算、大数据处理及其在矿山物联网中的应用

男,1972.12.29,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并行计算、大数据处理及其在矿山物联网中的应用。已发表论文20余篇(SCI/EI检索10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曾获得徐州市优秀科研论文二等奖(1)、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校级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独立)各1项,出版教材1部。连续三届入选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王刚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高频电路、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科研

男,1977年出生,副教授,中共党员,硕导,从事高频电路、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或参加校、省部级科研项目各2项,获教学奖励8项,科研奖励3项。参与编写教材和辅导书6本,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担任过《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电子电路》、《语音信号处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1年10月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DSPs培训,2006年2月-7月在北京邮电大学课程进修。获得的主要奖励有:国家精品课程奖1项(排名第六),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江苏省精品教材2项(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五),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排名第二)和三等奖(排名第四)各1项,江苏省高校多媒体课件竞赛三等。

胡青松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矿山物联网

男,197年出生,博士,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矿山物联网。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各1项,获省部奖励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在《通信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矿业大学学报》、《Math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等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马洪宇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矿用MEMS传感与检测技

男,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微型传感及检测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矿用MEMS传感与检测技术。多家国内外期刊审稿人,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张国鹏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计算机网络,网络性能优化理论与算法,等

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IEEE会员。研究领域包括: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计算机网络,网络性能优化理论与算法,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近6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18篇,EI检索15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和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各一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二项。

孟磊

讲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物联网的矿井突水灾害感知、煤矿高承压水疏降优化、GIS在感知矿山中的应用等相关研究

男,198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基于物联网的矿井突水灾害感知、煤矿高承压水疏降优化、GIS在感知矿山中的应用等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纵向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张炜

讲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及氡气探测等方面研究

男,1986年07月生,中国党员,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及氡气探测等方面研究。主持江苏省博士后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

赵志凯

博士,助理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从事与感知矿山相关的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和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

男,1983年生,中共党员,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与感知矿山相关的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和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参多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主持校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7篇。

霍羽

助理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井下电磁波传播与天线应用基础研究

女,1983年生,党员,助理研究员。2013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井下电磁波传播与天线应用基础研究。在电子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煤炭学报等各级刊物及国际会议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检索8篇。

鞠金峰

助理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岩层移动、采场矿压控制与顶板灾害感知方面的研究工作

男,1986年6月生,中共党员,采矿工程专业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岩层移动、采场矿压控制与顶板灾害感知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项,校青年科技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I学术论文10余篇。

胡文敏

助理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卫星影像与激光点云数据处理及地形制图,多源遥感数据配准与融合,矿区环境变化监测与预警等。

女,1982年10月生,中国党员,博士,助理研究员。2004年与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分别获学士与硕士学位。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卫星影像与激光点云数据处理及地形制图,多源遥感数据配准与融合,矿区环境变化监测与预警等。

徐嘉兴

博士、助理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矿区资源承载力、煤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男,1983年11月生,江苏徐州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矿区资源承载力、煤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等。201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胡克想

工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微纳加工与操纵技术、微纳光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

1981年11月出生,工学博士,助理研究员。2012年参加居里夫人国际科研人员交流计划,由欧盟资助赴欧从事科研工作。致力于微纳加工与操纵技术、微纳光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至2014年已在Ultramicroscopy, IMechE和Opt. Commu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EI等论文16篇。先后参加欧盟FP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部国际合作、国家863和973等项目。

李娟娟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助理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煤田地震岩性勘探与微地震动态监测预警研究

女,1985年3月生,中共党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煤田地震岩性勘探与微地震动态监测预警研究。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2篇。

赵端

副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煤岩介质在线识别方法的理论分析无线电能传输的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井下无线定位算法的设计及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的研究

男,1983.10,中共党员,通信与信息系统工学博士。从事矿山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煤岩介质在线识别方法的理论分析无线电能传输的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井下无线定位算法的设计及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的研究。主要学术论文:共10篇,其中EI源刊2篇,EI检索3篇,SCI检索1篇,核心期刊4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荣誉/奖项

2005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数字矿山)获得者

主办期刊

实验室概况

KLX5LX(A)矿用信息矿灯

性能参数:1)防爆型式:本安型 (2)信息矿灯具有甲烷浓度监测、显示及声光报警功能,报警声大于85dB (3)定位精度:≤5m 输出电压:3.6V (4)工作时间:≥11小时 电池寿命:≥12个月 (5)通讯协议:IEEE802.11b (6)工作频率:2.412GHz-2.497GHz GHz

操作人员: 分析人员:

收费标准: 元/次

联系人员:

KJ556-K标识卡

性能参数:(1)供电方式:3.6V(一次性) (2)待机电流:≤1mA 工作电流:≤200mA (3)待机时间:15S(OS-1800S可调) (4)电池寿命:寿命12个月(可更换电池) (5)通信协议:IEEE802.11b (6)信号调制方式:DSSS (7)通讯速率:11Mbps (8)工作频率:2.412 GHz—2.497 GHz (9)最大输出功率:≥9dbm (10)传输距离:≥60M(标识卡和分站之间无遮挡)

操作人员: 分析人员:

收费标准: 元/次

联系人员:

主要科研项目

长距离WMSN的矿井多媒体救灾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研究

项目来源:

项目经费:28.0万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煤矿灾难严重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并且给煤矿带来毁灭性破坏,发生灾难的煤矿井下电力及通信系统部分受损或完全瘫痪,项目利用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WMSN)建立有效的矿井多媒体救灾通信系统来协助灾难的救助。在基于WMSN构建的长距离井下救灾监控系统中,使用UWB信号进行信息传输能够满足井下抗多径、防爆以及高定位精度的要求,因此,本基金项目首先研究了井下不同物理环境对UWB信号传播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3类简化并可扩充的井下信道模型;通过相应的参数设置对所提出信道模型的多径传播和时延扩展特性进行了仿真验证。然后,项目针对煤矿井下暗光环境易产生眩光特性和人眼视觉特性,引入JND模型,在尽量不增加编码复杂度的情况下提取ROI感兴趣区,提出一种基于HVS&ROI的分布式视频编码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在不改变图像主观质量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减少压缩所用比特数,获得较好的压缩性能,适用于计算能力、内存容量、耗电量都受限的WMSN。项目继续研究了多媒体传感器节点的快速组网关键技术,根据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的数量,提出了相应的路由优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节点剩余能量、源节点与目标节点匹配数量和能量消耗等方面均具有能量有效性和耗能平均性,能够延长煤矿井下WMSN的生存期,避免井下“信息孤岛”的过早出现。最后,项目研究了井下WMSN协作通信即虚拟MIMO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协作通信即虚拟MIMO系统模型能够在传感器节点能量消耗的“公平性”和“系统效率性”之间取得有效的折衷,在进一步减小多媒体传感器节点能耗的同时,能够确保节点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了整个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

科技服务

文献检索与分析 专利检索与分析 样品测试与分析 实验设计与操作 产学研联合开发 标准研制与咨询 共建研究中心 研究资源对接 企业资源对接 承办专业研讨会

合作需求

跨领域研究合作 中试/产业化合作 其他合作需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