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
专家头衔:

不限

千人计划×

杰出青年×

百人计划×

研究员×

副研究员×

教授×

副教授×

其他×

所在地区: 搜索
共53条 数据

陈光良 千人计划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占地面积2100余亩。   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风雨沧桑,历经磨难,但始终坚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下设16个学院(教研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100余人。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9个,其中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欧特克公司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十二五"省优势专业12个、省新兴特色专业8个、省国际化专业1个。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6个独立设置的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共6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并可授予工程硕士(含13个工程硕士领域)、艺术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应用心理硕士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拥有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资格。拥有1个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3个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省高校重点学科;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7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840余人,正高职称240余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重点文化创新团队1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千人计划"4人;省特级专家1人,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1人,博士生导师62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55人(其中包括重点资助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0余人;另聘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100余人。。   学校坚持以科研工作为重点,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近几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鲁迅文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省部级奖励210余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已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留学生教育迅速发展。   有着110多年办学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阔步前进!

陈蓉 青年千人计划

 

教授,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硕士、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及英特尔研究院担任高级技术职务。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73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 担任国家97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围绕着原子层沉积、纳米颗粒制备、薄膜工艺与设备开发,承担了多项新能源与微电子相关项目的研究,是选择性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先驱者之一。获美国半导体研究协会Simon Karecki奖、首届德州仪器微电子领域女性领袖奖、英特尔研究院杰出执行和创新实践奖等。所在团队2008年获得Frost & Sullivan北美先进海量存储芯片方案技术创新奖,AlwaysOn 全球250入选杰出团队,以及美国英特尔公司加利福尼亚技术制造部门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微纳制造领域发明专利14项,其中5项为美国专利,3项国际专利;主编撰写“十二.五”重点出版物一部;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及其他报告40余次。 中国硅酸盐学会薄膜与涂层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真空学会高级会员、PM2.5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研讨组成员,美国IEEE、MRS、APS、ACS、ECS学会会员;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特邀专家评审组成员,曾担任英特尔风险投资部门纳米材料及新能源技术顾问及学术基金部门顾问;担任ACS Nano、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人;担任美国NSF和中国NSFC基金评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国际科技合作专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 微纳制造、纳米材料生长工艺及设备开发,薄膜制备工艺及应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微电子和新能源领域的纳米器件开发。 将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研究纳米薄膜生长工艺及设备开发,用来解决未来电子和能源工业所即刻面临的挑战。研究的重点在于控制纳米材料的生长、结构、及其性能,用于制造和表征具有精确的物质组成、以及原子尺度上可控的纳米结构,将其整合成纳米器件,并开发相关高精度生长设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