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

关于向区内外公开征集重点研发计划生态环保领域重点项目承担单位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科技部门     2018-09-30 立即咨询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宁党发〔2018〕26号)文件精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引进吸收和开发利用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关键技术,开展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进行科技攻关,现向区内外征集重点研发项目承担单位。

一、征集条件

1. 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区内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至少有一家区外单位和一家区内单位联合申报,并签订合作协议。

2. 项目申报单位必须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区外合作单位应具备国内相关领域一流研发水平,掌握国内相关领域前沿技术并具有整合国内优质科技资源的能力。

3. 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申报时须出具科研诚信承诺书,无不良信用记录。

4. 申报项目的负责人在相关领域内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5. 区内外项目(课题)负责人主持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原则上不超过2项(含本次征集项目),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18年12月31日之前的在研项目(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三、申报要求

1. 项目设计。申报单位自主选择任一项目(见附件),围绕已提供研究内容提出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法,考核指标应紧扣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突破,研究任务和技术路线严禁与以往科技项目重复雷同。

2. 预算编制。项目经费预算需符合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经费预算合理;以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企业应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管理运行规范,自筹经费不少于申报项目总经费的70%。企业参与的项目,企业也要有相应比例的配套经费。

3. 成果管理。项目实施获得的知识产权归项目参加单位共同所有,成果转化形成的收益由知识产权所有方协商分配。

4. 申报方式。申报单位通过宁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网址:http://info.nxkjt.gov.cn/;项目类别为:“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生态环保领域面向区内外征集项目”)注册申报,一并提交项目申请书、预算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项目合作协议、技术转让合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区外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成果登记证书、专利证书等)。

5. 项目评审。申报项目经宁夏科学技术厅形式审查后,组织区内外专家评审。

6. 申报时间。网上申报截止时间2018年10月30日。

四、联系方式

业务管理: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处

联 系 人:张海东  郭占军 0951-5032412  

技术咨询: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

联 系 人:王常红  0951-5011204

附件:生态环保领域2019年度重点项目申报指南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18年9月30日

附件

生态环保领域2019年度重点项目申报指南

1、生物发酵行业异味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针对生物发酵行业产生的异味污染源、污染因子种类,重点因子的嗅阙值、浓度、气味活度等指标,研究异味在线监测和快速检测方法与技术。开展异味活跃度控制、减量化技术研究,以及异味因子向二次有机气溶胶转化机理、异味分子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变化及其与PM2.5的关系研究。开发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异味产生的绿色催化和过程耦合技术,以及典型异味吸附和吸收、光催化净化、生物净化等单元技术及其耦合、集成工艺,并示范应用。

2、煤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排放管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开展煤化工行业污染源现场测试,构建污染源成分谱及排放因子数据库。研究各物种及其产物的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建立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重点源筛选方法,确定需重点控制的工艺过程环节和VOCs优控物种。开展VOCs优控物种管控方法研究,形成符合本区域特征的VOCs优控物种管控技术,并在典型园区开展试点示范,形成行业VOCs减排控制技术指南与工业园区综合整治方案。    

3、银川都市圈臭氧污染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

研究区域环境空气臭氧污染状况与成因,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定量、定性研究长期和重污染时段的污染物排放以及气象因素、大气化学反应、沉降等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臭氧污染的影响。臭氧污染物源解析,包括臭氧及其前体物污染特征分析、臭氧前体物排放清单编制、来源解析结果分析评估等。研究本地与外地传输对臭氧污染形成的贡献,判断环境空气臭氧污染形成的NOx 与VOCs 敏感性以及敏感性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分析区域的臭氧生成敏感性,通过选取合适的模型,研究不同VOCs和NOx浓度下臭氧生成情况,分析臭氧生成的敏感性,并开展预测分析。研究区域臭氧控制措施,针对本地化特点,提出不同控制区,阶段性臭氧控制对策。识别区域主要VOCs排放源,提出主要排放源VOCs减排方案及控制对策。

4、基于超级监测网络下的银川市大气环境预报预警方法研究

基于超级监测网络建立本地化的银川都市圈中尺度气象模型。按不同行政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污染源类型,对污染源进行编码,建立银川都市圈污染源动态高分辨率排放数据库。建立本地化的银川都市圈环境空气预测质量模型。建立银川都市圈重污染天气智能预警及污染控制系统,并开展实际运行评估。

5、沙湖水质有机质污染解析及防治技术研究

针对沙湖水质区域性、季节性变化的问题,全面精准分析沙湖污染源类型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湿地系统在静态条件、补水条件以及不同季节条件下,内源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建立内源污染物释放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模型,总结沙湖湿地内源释放规律。研究湿地系统水平衡与水通量的动态变化和湿地水系统中碳、氮、磷的空间分布。研究植物残体分解对系统碳、氮、磷循环的影响,沉积物有机碳对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沙湖湿地及对湿地植物生态特征、湿地环境中碳、氮、磷浓度及迁移转化的影响。针对外源性氮、磷的输入和沙湖湿地污染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行湿地植物生态位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识别影响湿地环境碳、氮、磷平衡的主要风险因子及主要风险因子的暴露途径,湿地退化对碳、氮、磷暴露的影响。提出水质提升和维持、恢复和重建湿地系统稳定的水质水量调控措施及沙湖污染控制、应急监控预警和风险管理模式。   

6、典型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筛选与设备研发示范

针对宁夏农村和乡镇人口少、污水处理规模小、时变化系数大、水质水量变幅大,特别是冬季水量小,气温低等典型高寒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属地为主管理,分区分类实施。研究农灌区和非农灌区农村污水处理途径,开展农灌区污水深度处理回用,非农灌区实施尾水河湖生态基流补水利用的治理途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研究集中式和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模式,研究开发投资省、运行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管理方便、出水水质达一级A稳定排放的农村污水处理新技术,并建设示范工程。

7、宁夏非常规水综合利用及关键技术研究与

针对重点城市区域的城市再生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的特点,开展非常规水源在供、配、用、排等全链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提出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水质要求下的水质处理关键技术及综合利用技术,建立非常规水源的优化配置体系等,构建城市再生水、苦咸水综合利用模式,并开展试点示范。

8、宁夏工业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特征识别与系统防治研究

通过对各工业园区重点污染行业环境污染的调查与识别,研究宁夏各工业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区和重点污染行业识别与评价方法,开展污染源和水文地质基础数据研究及趋势分析,识别典型包气带和水文地质条件下特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基于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建立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源识别及源强评价方法,构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风险分级与分类防控方法,研究形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管控、分类管理技术体系。研究制定宁夏工业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区污染防治技术方案,形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优化方案和指南。

9、宁夏沿黄城市带城市林业系统主要生态功能研究与示范

在统筹考虑水资源供给、工农业发展、环境美化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城市林业生态系统植物需水及耗散、城市林业建设和不同配置模式对城市小气候要素影响的正反效应、主要林木和造林模式对大气及土壤污染物(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等)的吸附富集和去除能力、不同林木配置模式下城市噪音传输特征、植物源过敏性人群及过敏性疾病发生规律及机理和主要过敏性植物的分布、过敏性物质的释放规律。估算区域城市林业生态需水量,提出适合于本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提出城市林业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中气象要素的生态的贡献能力。建立林木抗污染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适宜富集重金属、抗污染的林木树种和配置模式并进行推广。筛选出有利于消减噪音的林木配置模式,提出城市景观植物优化配置方案。筛选出对公共健康危害较大的过敏性植物源,评价不同植物种类对公共健康的潜在影响,提出植物过敏性疾病防控的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方案。增强城市林业生态系统对小气候的调借、环境污染的阻控、植物源过敏性疾病的控制能力。

10、黄土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与示范

针对宁夏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承载力弱、功能稳定性差、综合效益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把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乡村振兴作为整体,以区域农林牧草及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区域内人工林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不良林分的改造、特色经济林丰产栽培与产品加工、优质牧草抗旱节水高效种植、特色中药材资源保育及开发、养殖园区及屠宰场动物废弃物处理及产品开发、农耕文化与旅游配置等研究。评价区域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的健康度和自我更新潜力,提出基础林分健康稳定提出林分结构优化技术模式;探索林草资源的高效转化技术途径、构建生态修复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建立生态修复与特色资源开发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开发有效减轻面源污染的技术路径和生物有机肥、新型饲料等产品;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旱作节水农耕文化资源,形成生态农业的配置模式与文化资源相衔接的黄土区特色文化与生态农业匹配的旅游范式。构建黄土丘陵区区域生态综合治理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