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
团队简介

目前科研人员总数为25人,其中全职科研人员14人,6人拥有博士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11人。学科方向:神经康复工程(Neuro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研究目标:为面向肢体和听力残疾神经康复的需求,利用神经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控制及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最新理论与技术,研究神经功能障碍或丧失后功能恢复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进而研发先进的神经功能康复技术与系统。

团队亮点

该实验室已经承担的项目几乎涵盖所有国家、省部和地市级别,包括国家973、国家863、国自然基金重点、国自然基金面上、国自然基金青年、中科院知识创新、广东省创新团队、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深圳市孔雀计划等,各方面技术成熟。

团队细分研究方向
多功能假肢神经控制技术
多功能假肢神经控制技术
多源信息融合的假肢控制技术
多源信息融合的假肢控制技术
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康复技术
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康复技术
听力损失快速检测及康复技术
听力损失快速检测及康复技术
吞咽障碍神经康复技术
吞咽障碍神经康复技术
动物模型康复技术
动物模型康复技术
团队研究成果汇总

已发表的学术 论文37篇。 【其中SCI论文: 37篇,EI论文0 篇】

已授权的专利:30项。【其中国际专利 0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 7项】

已授权的软件著作权:0 项

已获批的项目:2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7 个、省部级项目6个、市区级项目 6个、企业合作项目 1 个】

成果实物图
团队动态
2016-01-15
发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低成本自适应仿人假肢手设计”。

带头人介绍

李光林

研究院

研究方向:神经工程;生物信号处理;神经-机器接口;康复工程及计算生物医学工程

李光林,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在浙江大学获得了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山东大学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99年赴美国伊里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生物工程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被芝加哥的生物技术公司(BioTechPlex Corporation)受聘为高级研究科学家, 从事生物医学产品的研究与开发。2006年至2008年, 任芝加哥康复研究院神经工程中心高级研究科学家,同时任西北大学物理医学与康复系的研究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多功能肌电人工假肢的研究工作。至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现为IEEE协会高级会员,并任十多种国际学术刊物的审稿人。

带头人社会兼职

自2006年为IEEE学会的资深会员。担任近十个国际核心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共审阅60余篇学术论文。担任欧洲"电生理测量期刊(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的国际咨询顾问;担任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杂志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担任近十个国际核心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共审阅100余篇学术论文,自2010年起担任欧洲"生理测量期刊(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的国际咨询顾问,自2011年1月起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in Medicine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研究团队

方鹏

副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康复技术及应用;传感技术;压电材料

2004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10月获德国波茨坦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10月获德国波茨坦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专业为压电/铁电驻极体研究。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深圳某公司任工程师,主要从事压电电声传感技术及产品的研发。2012年3月至今在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压电材料和压电传感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以及多功能机器人(假肢)智能控制等研究。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人机智能协同系统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C类人才、IEEE-DEIS国际驻极体研讨会(ISE)委员、全国驻极体理论及应用研讨会委员、IEEE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学期刊(JBHI)评审、IEEE-EMBS神经工程会议(NER)评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深圳市孔雀计划项目1 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 项、深圳市技术开发项目1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还参与了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已发表各类SCI/EI收录论文二十多篇,申请国内专利10项,其中3项发明、3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

陈世雄

副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生物医学信号的分析与检测;听力损失的检测和康复;听力损失的检测和康复相关医疗器械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学位,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与听力科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信号的分析与检测,听力损失的检测和康复,以及相关医疗器械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近年来共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目前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项,同时作为骨干参与科技部973项目、国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创新团队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2014年被认定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人才(C类)。

耿艳娟

助理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信息解码;人机交互环境设计;多功能假肢运动控制;主动神经康复方法以及语音识别等

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神经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神经信息解码、人机交互环境设计、多功能假肢运动控制、主动神经康复方法以及语音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并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和863课题等十余项重点科研项目。近3年来累计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周慧

助理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功能电刺激及康复技术的研究

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神经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功能电刺激及康复技术的研究。目前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发表SCI期刊论文2篇。

杨琳

助理研究员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神经解剖与组织学研究;组织学切片;实验动物学与神经生物学实验技术方法

2011年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师从钟世镇院士。具备系统的良好的基础生物学及医学教育研究背景,主要从事神经解剖与组织学研究,掌握组织学切片、实验动物学与神经生物学实验技术方法。目前主持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项,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973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近5年累计发表国内外期刊学术论文10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参编参译人体解剖学图谱1部。

田岚

工程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运动神经信息采集与分析;神经假肢控制器设计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从事运动神经信息采集与分析、神经假肢控制器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电子电路软硬件开发方面有一定经验。近年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朱明星

研究助理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利用肌电对吞咽障碍的研究;TMR技术相关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肌电采集系统开发

201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在中南大学求学期间从事智能小车研究。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做客座学生,参与了智能腧穴定位系统以及智能恒温箱的研究。2012年7月正式入职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参与的项目有:人体下肢肌电研究、硬件开发;目前参与的项目有:1.利用肌电对吞咽障碍的研究;2.TMR技术相关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3.肌电采集系统开发。发表文章2篇,已申请专利10项,其中已经授权3项。

匡星

研究助理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医疗康复器械类的研究开发

2012年3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硕士期间主要参与机械结构设计和结构优化,对机械传动、机械仿真有较深入的了解。2012年3月入职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医疗康复器械类的研究开发,具体包括与医院合作的智能康复温箱及智能清创装置开发、人工神经假肢的结构研究设计以及科研实验中的辅具开发。目前申请专利10余项,发表EI文章3篇。

郑悦

研究助理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假肢控制;软硬件开发

2012年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硕士学位。硕士期间主要参与柔性机械手的研发,并联手术机器人的混合控制等项目,对机械设计,机电控制等有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些软硬件研发经验。2013年2月入职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担任研究助理。主要从事研究方向:假肢控制,软硬件开发。

李向新

学生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及模式识别

女,在读博士,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2012获得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主要进行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及算法研究,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睡眠缺失对大脑警觉度的影响规律及其对抗措施研究”(#31271062)和“基于大脑谐振效应的极低频脉冲磁场治疗失眠症的研究”(#51007063)的研究。2013年考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及模式识别。

卓启芳

学生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

男,在读硕士,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2013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徐睿

学生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

在读硕士,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2013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荣誉/奖项

2014
“973计划课题——感知觉智能增强方法及运动功能重建”在2014年9月科技部组织的中期考核中获得优秀。

主办期刊

教学情况

本科教程
生物医学数字信号处理
研究教程
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实验室概况

MP150型16通道多导生理记录仪

性能参数:1) 16个模拟数据采集通道 2) 16个数字输入通道 3) 2个模拟输出通道 4) 16位A/D转换 5) 采样率:400KHZ 6) 可联网工作,可升级到64导

操作人员:某某 分析人员:某某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某某

专利架( 2)

辅助运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已授权

专利作者:李光林,耿艳娟

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受理时间:2010-05-07

授权时间: 2010-11-03

项目简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辅助运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单元,采集肢体多个部位的肌电信号;信号处理单元,分别提取每个部位的肌电信号的时域特征和频率特征,采用并行模式分类算法对肢体的多关节协同动作类型进行训练和识别;电机驱动器,根据动作类型驱动机械执行机构进行动作;机械执行机构,在电机驱动器的驱动下辅助肢体完成相应动作。本发明提供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用户可以设定机械执行结构为“主动训练”或“被动训练”来选择训练模式,该系统能自动感知使用者的动作意图,配合完成不同强度和速度的训练需要,能提高运动功能康复效果。

一种基于频率调制信息的人工耳蜗语音处理方法及处理器
已授权

专利作者:杨琳,张建平,颜永红

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中科信利技术有限公司

受理时间:2008-12-16

授权时间: 2010-02-10

项目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频率调制信息的人工耳蜗语音处理方法及处理器,将语音信号进行预加重之后,经所述分析滤波器组分解为几个子频带,然后提取各个子带信号的时域包络信息,采用希尔伯特变换的方法提取低频部分的频率调制信息,与时域包络相乘,得到包含频率调制信息的合成时域包络,接着通过所述脉冲发生器,利用所得到的各个子带时域包络调制脉冲序列,再将各子带的调制脉冲相加得到最终合成的刺激信号,发送到电极产生电脉冲刺激听觉神经。本发明的人工耳蜗语音处理器适合母语为汉语的耳聋患者在噪声环境下进行言语识别并具有噪声鲁棒性,使得耳聋患者感受到更多精细的语音结构信息,增强耳聋患者在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有助于声调的辨识。

合作企业

合作内容:神经假肢控制领域

合作成效:

合作内容:开展临床合作

合作成效:

合作内容:开展成果转换。

合作成效:

合作内容: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关系

合作成效:

科技服务

样品测试与分析 实验设计与操作 产学研联合开发 标准研制与咨询 共建研究中心 研究资源对接 企业资源对接

合作需求

跨领域研究合作 中试/产业化合作 其他合作需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