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
团队简介

大陆动力学与资源工程研究所,是在2001年建院前的构造地质学和地震地质学教研室基础上发展而来。本研究所是国家理科培养基地,其中构造地质学专业为全国重点学科,也是本研究所的核心研究方向,建所以来,在继承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发展逐渐新增了一些研究方向,现拥有构造地质学、灾害与环境地质学、资源工程地质学、岩石物理学、信息地质学和构造磁学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以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

团队亮点

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研究所在造山带与盆地构造、前寒武纪地质学与古大陆重建、构造变形机制与运动学、构造年代学、信息地质学、构造磁学与构造模拟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具有国际影响

团队细分研究方向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及演化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及演化
华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及演化
华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及演化
秦岭-大巴山构造及演化
秦岭-大巴山构造及演化
华北克拉通的早期演化
华北克拉通的早期演化
团队研究成果汇总

已发表的学术 论文0篇。 【其中SCI论文: 0篇,EI论文0 篇】

已授权的专利:0项。【其中国际专利 0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 0项】

已授权的软件著作权:0 项

已获批的项目: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0 个、省部级项目0个、市区级项目 0个、企业合作项目 0 个】

成果实物图

带头人介绍

张进江

教授

研究方向:①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及演化 ②华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及演化 ③秦岭-大巴山构造及演化 ④华北克拉通的早期演化

张进江;男;1964年生, 教授。教育背景: 1994-1997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博士研究生 1986-1989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硕士研究生 1982-1986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本科生

带头人社会兼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项目主任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专 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会员

研究团队

侯贵廷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① 应力和应变的野外构造测量和解析 ②构造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③ 岩浆流动和沉积岩层变形的磁组构付林图解应变分析 ④另外结合年代学、古地磁学和地球化学

侯贵廷 教授 Professor Guiting Hou 北京大学 教授 博士 大陆动力学与资源工程研究所 副所长 北京大学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 秘书长 构造数值模拟实验室 主任

张志诚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构造地质学

张志诚,男,教育经历 1980.09--1984.07 学士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984.08--1987.06 硕士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993.09--1997.06 博士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郭召杰

博士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造山带与盆地构造、石油地质

郭召杰,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油学报》编委

韩宝福

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长期以中国北方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

韩宝福,北京大学教授,教育经历:1988年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博士 1993-1994年,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冈山大学地球内部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 1999年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曾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构造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目前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化学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球化学》与《地学前缘》编委

何涛

副教授  固定成员

研究方向:①跟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②跟油气勘探相关的地震岩石物理和测井解释等方面的研究③地质问题的数值模型研究

何涛,男,教育经历:2002.09--2007.08 博士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地球与海洋科学学院 1999.09--2002.07 硕士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1995.09--1999.07 本科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荣誉/奖项

2000
张进江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7
侯贵廷教授荣获北京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2003
张志诚副教授荣获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
1998
郭召杰博士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1998
郭召杰博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1
张进江教授荣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1
张进江教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骨干参与者
2001
张进江教授荣获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优秀奖
2003
张进江教授荣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2008
张志诚教授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
张志诚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主办期刊

教学情况

教学荣誉
张进江所长在 2001年荣获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优秀奖 张进江所长在2001年荣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张志诚2012-2013 获北京大学龙软科技优秀教师奖 张志诚2013-2014 获北京大学宝钢优秀教师奖

实验室概况

岩石物理仪器

性能参数:

操作人员:某某 分析人员:某某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张进江教授

岩石物理仪器

性能参数:

操作人员:某某 分析人员:某某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张进江教授

构造地质学仪器

性能参数:

操作人员:某某 分析人员:某某

收费标准: 0.0 元/次

联系人员:张进江教授

主要科研项目

鲁西晚前寒武纪岩墙群形成机制及其区域对比

项目来源:

项目经费:24.0万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鲁西晚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作为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最大的岩墙群,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前寒武纪演化和克拉通内部各古陆块的区域对比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计划要点均按计划进行并完成。所取得的突出成果:(1)给出了鲁西地区唯一的U-Pb SHRIMP 精确年龄1830 ± 17 Ma.这也是整个华北克拉通未变形未变质岩墙群的最老年龄。(2)发现华北中元古代海底黑烟囱(3)在鲁西的泰山、莱芜和蒙阴等地区发现较宽大的基性岩墙发育圆柱状节理。提出了基性岩墙发育圆柱状节理的形成模式。(4)通过对比山西北部和山东鲁西的基性岩墙的古地磁学数据,两个地区的岩墙的古经纬度很相近,说明两地区的岩墙群是东西两个地块拼贴后的统一的伸展构造事件。5)岩墙群岩石化学和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基性岩墙为碱性玄武岩系列,都为板内裂谷,岩浆源区来自略富集地幔。(6)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古构造应力场的模拟计算和提出鲁西基性岩墙群的成因机制。

青藏高原晚中新世快速隆升的构造、岩石学证据及其与亚洲气候变化关系

项目来源:

项目经费:47.0万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气候变化是地学界研究热点,但过去高原隆升历史研究多依赖于周边盆地沉积学研究,构造与岩石学限制尚显不足。本项目将选择藏南高原腹地为研究区,以晚中新世开始大量发育的高角度正断层体系为研究对象,对正断层及相关盆地、岩浆岩等,进行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学、沉积学和古环境学研究,查明正断层的分布、几何、运动学特征,及其代表的动力学意义;初步建立正断层活动年代谱系,查明高角度正断层开始及发育高峰时代;建立断层控制盆地的古气候演化历史;探讨隆升的深部信息、去顶过程。在发育较完善的同一断层―盆地构造体系上,分别获得断层构造活动历史和盆地沉积的气候变化历史,并对两个历史进行拟合对比。该项目目的在于:在青藏高原腹地,对青藏高原中新世晚期的快速隆升进行构造与岩石学方面的限定;力图在同一个构造体系上验证构造活动(快速隆升)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耦合关系。

华北克拉通南缘基性岩墙群年代学和侵位构造机制研究

项目来源:

项目经费:38.0万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本课题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性岩墙群研究入手,从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力学机制等方面,对比印度克拉通和加拿大地盾等世界其他克拉通上发育的同期基性岩墙群提出了华北克拉通南缘基性岩墙群侵位的构造机制及其在哥伦比亚超大陆重建中的意义。取得的主要成果:1、从Ar-Ar年代学和锆石SHRIMP年代学的研究和对比,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性岩墙群至少存在两期:古元古代末1750Ma和1200Ma,这与华北中部吕梁地区的两期基性岩墙群是一致的。2、通过岩墙群的古地磁研究成果,并将华北克拉通的基性岩墙群与加拿大地盾和印度克拉通等世界其他克拉通的同期岩墙群对比,认为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与加拿大地盾和印度克拉通一起组成了哥伦比亚超大陆,一直到新元古代该超大陆才完全裂解。3、根据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条山基性岩墙群地球化学分析,该区岩墙群具有地幔柱成因,是由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玄武岩浆,经单斜辉石为主导的结晶分异作用和不同程度地壳混染,在熊耳-中条三叉裂谷拉张的过程中侵入到先存的张性破裂系统内所形成的。

科技服务

文献检索与分析 专利检索与分析 样品测试与分析 实验设计与操作 产学研联合开发 标准研制与咨询 共建研究中心 研究资源对接 企业资源对接 承办专业研讨会

合作需求

跨领域研究合作 中试/产业化合作 其他合作需求
在线咨询